朱家磊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
9月28日清晨,天还没亮,黄海之上海风荡起阵阵波涛,海水一次次拍打着开山岛边缘的石阶,发出隆隆声响。
此时,24岁的常发栋已经换好军装,开始进行升旗前的各项准备。虽然动作早已重复了很多次,但这一次格外庄重与不舍。
常发栋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山岛的一名00后守岛青年。去年9月29日以来,作为第七批守岛民兵的一员,他与其他队员一起戍守海疆。当天,正是他们与新一批守岛人员交接的日子。
开山岛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黄海海域,距离燕尾港海岸12海里。尽管只有两个足球场大,却因地处黄海前哨,扼守苏北沿海,成为祖国东大门上的战略要地。过去这里由部队驻守,1986年部队撤离后,改由民兵值守。
2018年,守岛32年的王继才倒在工作岗位上,用生命兑现了“守岛就是守国”的诺言。受此激励,一批批年轻人接过守岛接力棒。
常发栋从小就知道王继才夫妇守岛的故事。2024年,单位组织员工守岛,他第一时间报了名。
长期在海岛巡值,常发栋的皮肤变成了褐色。他告诉记者,守岛青年分4个班轮流值守,一班3人,每次15天。
“刚上岛时,熄灯后屋外黑洞洞的,海风从门缝钻进来叫了一夜。”常发栋笑着回忆,初上岛的新鲜感藏在“吃不完的螃蟹”里,“10月,岛上的螃蟹多得泛滥,蒸着吃、煮着吃,根本吃不完!”但新鲜感褪去后,守岛的日子难免枯燥。
每天5点半起床,升国旗、巡岛、做饭、整理内务、写日志,还要定期查看岛上微电网的运行情况,内容规律重复,却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守岛时,最担心的是碰上恶劣天气。常发栋告诉记者,他们每天都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遇上恶劣天气要提前把国旗收好、做好微电网系统的巡视维护和电能储备,确保岛上电力的稳定供应。
王凯洋也是这里的守岛青年,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岛上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。最开始那几天,他激动得睡不着觉,恨不得立刻下岛,回家确认这个好消息。后来每到临近换班时,他的心情就越发迫切。“心里装着家,守岛也更有动力了。”他说。
穆陈旺是土生土长的灌云人,2015年退伍转业后,因工作数次登上开山岛,检查维护岛上用电设备。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石,让他脑海中的英雄故事具象化,也坚定了他守岛的决心。守岛一年里,让他记忆最深的是父亲的“照片家书”:轮椅上的父亲,颤巍巍竖起枯瘦的手指。护工传来的附言只有3个字:“守好岛”。
9月28日清晨,国歌响起,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海岛上空冉冉升起,简短的换防仪式顺利结束。随着一声“敬礼”,常发栋等人面向国旗、面向海岛,最后敬了一个军礼。
“守岛任务暂告一段落,但我的心永远留在这里。”王凯洋说,“只要组织需要,我随时回来。”而常发栋则像往常一样,在海防日志上写下最后一条记录:9月28日,巡岛一切正常。他将日志郑重交到新队员手中,笑着说:“现在岛上有电、有水、有光,再也不是王继才老班长那个只有煤油灯的年代了。”
据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陈志显介绍,第八批守岛队员共有12人,其中35岁以下的有5人。“第一次登岛,看到‘甘把青春献国防,愿将热血化丹青’那副对联,我就明白了什么是坚守。”新队员顾皓文说。
陈志显告诉记者,长期以来在军地多方支持下,如今的开山岛已经换了模样,不仅建成开山岛风光储互补智能微电网系统及海水淡化系统,让开山岛告别“靠天用电”“靠雨吃水”的历史,还投入运行“全电厨房”,使岛上实现全部电气化、清洁化,安全又卫生。
2020年6月,江苏省首个海岛电力北斗地面基站在开山岛建成投运,不仅能为海岛及周边海域提供精准定位、授时,还能显著提高微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。同年9月,开山岛海防视频监控站投入使用,可监控4.5海里范围内的渔船、海况,为守岛队员装上“火眼金睛”。
仪式完成,常发栋和同伴登上了离岛的船只。“临近交接班时,我还满是对归程的期待,可当登船回望开山岛,海风卷着熟悉的灯塔光影,往日巡岛、检修设备的画面突然涌上心头。”常发栋说,“这些经历将成为我心里最清晰的守岛印记。”
众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